首頁 » 西嶼鄉 » 第 2 頁

西嶼西臺遊客中心

🌏景點名稱:西嶼西臺遊客中心

🏖️景點介紹:提供旅遊諮詢、販賣部等服務。

景點描述:提供旅遊諮詢、販賣部等服務。

☎️電話:886-6-9981577

🏡地址:881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1鄰1之15號🗺️地圖

📋旅遊資訊:1. 機車/汽車:自馬公巿區沿縣道203,經白沙鄉過跨海大橋進入西嶼鄉,經過內垵村後可抵達。2. 公車資訊: 搭乘外垵線至西臺古堡站下車。

🕘開放時間:Sun 24 hours;Mon 24 hours;Tue 24 hours;Wed 24 hours;Thu 24 hours;Fri 24 hours;Sat 24 hours

📸1️⃣:西嶼西臺遊客中心

📸2️⃣:西嶼西臺遊客中心

📸3️⃣:西嶼西臺遊客中心

西嶼彈藥本庫

🌏景點名稱:西嶼彈藥本庫

🏖️景點介紹:我們常用「銅牆鐵壁」來形容房屋的堅固,不過,西嶼彈藥本庫可是貨真價實的銅牆鐵壁呢!西嶼彈藥本庫包含土窟式清涼彈藥庫,和俗稱銅牆鐵壁的洞窟式彈藥庫,是少見的日治初期軍事建築,也是日軍在澎湖島要塞的四大彈藥庫之一。西嶼彈藥本庫顧名思義主要用來儲存火砲彈藥。洞窟式彈藥庫有單窟和雙窟二種乾燥彈藥庫,分別儲存有煙和無煙二種不同的火藥,洞窟彈藥庫採用雙層牆體穹窿結構,先在山腹的岩盤上,挖出一個圓拱形的山洞,用混凝土塊堆疊成外庫結構,再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內庫空間,為了儲存無煙火藥,除了恆溫恆濕之外,旁邊牆體上也佈滿銅片,以達到徹底隔絕電磁脈衝波和溼氣的效果。至於土窟式清涼彈藥庫則屬於地上建築,外牆由石牆疊砌而成,內牆做木板牆及防潮用的高架木地板,屋架採用鋼構桁架,屋瓦使用文化瓦也就是燻黑瓦來建造,屋頂上還裝有避雷針以防雷擊。兩種彈藥庫是台灣罕見日治初期的軍事建築,展現日治時期營造技術的特色,所以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修復保存。

景點描述:​我們常用「銅牆鐵壁」來形容房屋的堅固,不過,西嶼彈藥本庫可是貨真價實的銅牆鐵壁呢!西嶼彈藥本庫包含土窟式清涼彈藥庫,和俗稱銅牆鐵壁的洞窟式彈藥庫,是少見的日治初期軍事建築,也是日軍在澎湖島要塞的四大彈藥庫之一。

☎️電話:886-6-9981881

🏡地址:881澎湖縣西嶼鄉西嶼彈藥本庫🗺️地圖

🕘開放時間:Sun 09:00~17:00;Mon Close;Tue Close;Wed 09:00~17:00;Thu 09:00~17:00;Fri 09:00~17:00;Sat 09:00~17:00

📸1️⃣:西嶼彈藥本庫

五孔頂步道&五孔頂碉堡

🌏景點名稱:五孔頂步道&五孔頂碉堡

🏖️景點介紹:在西嶼鄉赤馬村緝馬灣東港的高地上,有一座五孔頂砲台的遺跡。由於砲台石壁上鑿有五孔四角形窗,用來眺望內港、外海的敵情,所以被稱為五孔頂砲台。清光緒年間派駐澎湖的水師總兵吳宏洛建設澎湖城之後,大約於1888年在西嶼建造了五處砲台,緝馬灣這一座便是其中之一。在砲台下方有一座五孔頂碉堡,是順著山勢彎曲往下建造的地下駐兵營房,二端的出入口都有階梯狀的壕溝可以進出。如今砲台只剩下殘跡,不過碉堡經過整修大致完整而且堅固。在五孔頂山腳下有長度約600公尺使用碎石與木棧道鋪成的步道,可以一路走到山頂,大約10到15分鐘就能登頂,是兼具歷史與自然風光的特色步道。山頂上有一座觀海亭和眺望台,您可以在此一覽澎湖灣美景。由於山頂展望十分良好,不但可以觀賞海面上的日出,黃昏時還可看見船隻駛入馬公港,夜晚則可以俯瞰點點漁火的夜景,也能抬頭觀賞滿天星斗,將一整天的美景盡收眼底。

景點描述:​在西嶼鄉赤馬村緝馬灣東港的高地上,有一座五孔頂砲台的遺跡。由於砲台石壁上鑿有五孔四角形窗,用來眺望內港、外海的敵情,所以被稱為五孔頂砲台。清光緒年間派駐澎湖的水師總兵吳宏洛建設澎湖城之後,大約於1888年在西嶼建造了五處砲台,緝馬灣這一座便是其中之一。在砲台下方有一座五孔頂碉堡,是順著山勢彎曲往下建造的地下駐兵營房,二端的出入口都有階梯狀的壕溝可以進出。如今砲台只剩下殘跡,不過碉堡經過整修大致完整而且堅固。

☎️電話:886-6-9216521

🏡地址:881澎湖縣西嶼鄉五孔頂步道🗺️地圖

🕘開放時間:Sun 24 hours;Mon 24 hours;Tue 24 hours;Wed 24 hours;Thu 24 hours;Fri 24 hours;Sat 24 hours

📸1️⃣:五孔頂步道&五孔頂碉堡

📸2️⃣:五孔頂步道&五孔頂碉堡

小池角雙曲橋&虎目石滬

🌏景點名稱:小池角雙曲橋&虎目石滬

🏖️景點介紹:小池角的雙曲橋展臂入海,純白的橋身筆直地延伸至遠方,左右兩側各建立綠色的涼亭。雙曲橋正好位在潮間帶上,天氣好,遇上漲潮的時候,蔚藍的天空與腳下湛藍的的海水,交織出一幅海天美景;退潮後露出大片潮間帶岩盤,當地的居民會趁這個時候來撿拾螺貝或撈魚。雙曲橋的對岸就是虎目石滬,是池西村唯一的單滬房石滬,大約在1947年興建,由玄武岩砌成,左右兩道石堤中間夾著一座心型的滬房,好像心型的項鍊一樣,魚群在漲潮時游入石滬中,退潮之後就被困在裡面,漁民就能將漁獲捕撈上岸,這是早期澎湖漁業的主要方式。也因為這個特性,要想見到虎目石滬的真面目,就得看好潮汐時刻,等到退潮才能夠欣賞到完整愛心形狀的石滬喔。另外要注意由於虎目石滬是私人財產,而且退潮的時候潮間帶相當溼滑,請不要隨意進入,以免發生危險!

景點描述:​小池角的雙曲橋展臂入海,純白的橋身筆直地延伸至遠方,左右兩側各建立綠色的涼亭。雙曲橋正好位在潮間帶上,天氣好,遇上漲潮的時候,蔚藍的天空與腳下湛藍的的海水,交織出一幅海天美景;退潮後露出大片潮間帶岩盤,當地的居民會趁這個時候來撿拾螺貝或撈魚。

☎️電話:886-6-9216521

🏡地址:881澎湖縣西嶼鄉西嶼池🗺️地圖

🕘開放時間:Sun 24 hours;Mon 24 hours;Tue 24 hours;Wed 24 hours;Thu 24 hours;Fri 24 hours;Sat 24 hours

📸1️⃣:小池角雙曲橋

小門菜宅

🌏景點名稱:小門菜宅

🏖️景點介紹:走在小門嶼的步道上,沿途可見澎湖的在地特色,用來鎮煞的石敢當,還能看到澎湖群島特有的農業文化景觀-「菜宅」,或稱「宅內」或「圍仔」,是利用能遮蔽與擋風的石牆來保護田地裡的農作物,大多數的菜宅是就地取材以硓石堆砌,但少數在水源豐沛的地方也有以蘆竹作為防風的設施。菜宅建築的方式相當特別,將玄武岩及硓石經過曝曬,去除雜質,堆砌時以大石頭做為基礎,小石頭做為填充,疊砌過程中不使用水泥及石灰輔助,利用石頭之間的稜角做為卡榫,成為穩固的一道擋風牆。這樣的建築方式看似不細緻,卻能抵擋強勁的東北季風。菜宅內的作物在春、夏兩季以南瓜、澎湖菜瓜、澎湖菜豆為主;到了秋、冬季則多半種植高麗菜、番茄和茼蒿等蔬果。菜宅除了種植當令的蔬果,最主要栽培的是蕃薯,當地也稱蕃薯為「栽母」。然而菜宅這種技術需要長時間累積,加上取材不易,這樣的傳統手藝慢慢失傳且取材不易,如今多用別的材料來建造現代的菜宅。

景點描述:​走在小門嶼的步道上,沿途可見澎湖的在地特色,用來鎮煞的石敢當,還能看到澎湖群島特有的農業文化景觀-「菜宅」,或稱「宅內」或「圍仔」,是利用能遮蔽與擋風的石牆來保護田地裡的農作物,大多數的菜宅是就地取材以硓石堆砌,但少數在水源豐沛的地方也有以蘆竹作為防風的設施。

☎️電話:886-6-9216521

🏡地址:881澎湖縣西嶼鄉小門嶼🗺️地圖

🕘開放時間:Sun 24 hours;Mon 24 hours;Tue 24 hours;Wed 24 hours;Thu 24 hours;Fri 24 hours;Sat 24 hours

📸1️⃣:小門菜宅

📸2️⃣:小門菜宅

📸3️⃣:小門菜宅

小門自然紀念物

🌏景點名稱:小門自然紀念物

🏖️景點介紹:小門嶼四周環海,長期受波浪與潮汐的作用,塑造出多樣的海蝕地形。其中「鯨魚洞」是澎湖易達性且容易觀察的海蝕拱門,它的形成是因為受到海浪的侵蝕,將海崖貫穿變成中空,所以被稱為海蝕拱門。若是走到洞裡,還可以聽到十分震撼的海濤聲。另在環島步道旁的岩壁有露出明顯且完整的岩層,從上而下是矽質玄武岩柱狀節理、泥煤層、粉砂岩層與硫磺層,這就是「火山口湖遺跡」。和鯨魚洞一樣俱備稀有性和特殊性,都是認識海蝕演進過程與地質演化的最佳實地教材,因此同時被公告為小門自然紀念物。小門地區著名的還有「小門嶼層」,由地質年代分析可以分為上下兩層,上層為殼灰岩,是由生物介殼遺骸、石英粒及微小有孔蟲膠結而成,下層是鐵質石英砂岩或砂泥岩互層,是經由風化作用而露出清楚的岩層,因為這樣的地質特色以小門地區顯露的最為完整,因此命名為「小門嶼層」。

景點描述:​小門嶼四周環海,長期受波浪與潮汐的作用,塑造出多樣的海蝕地形。其中「鯨魚洞」是澎湖易達性且容易觀察的海蝕拱門,它的形成是因為受到海浪的侵蝕,將海崖貫穿變成中空,所以被稱為海蝕拱門。若是走到洞裡,還可以聽到十分震撼的海濤聲。

☎️電話:886-6-9216521

🏡地址:881澎湖縣西嶼鄉11-12號🗺️地圖

🕘開放時間:Sun 24 hours;Mon 24 hours;Tue 24 hours;Wed 24 hours;Thu 24 hours;Fri 24 hours;Sat 24 hours

📸1️⃣:小門自然紀念物